close
接續.......
破壞性的行動
童年時期有助於生存的行為,是不易脫離的。
當我們以相互依存角色來行動時,我們的行為往往是有害的。
反應
當我們以相互依存角色來行動時,我們的行為往往是有害的。
反應
反應,乃是立刻、毫不考慮地往與另一個人相反的方拉。
我們覺得情況不平衡,於是採取反應以取得平衡。
在危機不斷的家庭中成長的成年人,就學會對事情加以反應。
控制
我們覺得情況不平衡,於是採取反應以取得平衡。
在危機不斷的家庭中成長的成年人,就學會對事情加以反應。
控制
相互依存者會試圖控制別人
援救
援救
是什麼原因,
促使我們不斷嘗試去拯救那些轉過來使我們成為受害者的人?
如同其他的癮,低落的自我認知駕馭著我們許多的行為。
為了使自己覺得有價值,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相互依存驅使我們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的自我認知,
而非從神身上。
負面情緒
促使我們不斷嘗試去拯救那些轉過來使我們成為受害者的人?
如同其他的癮,低落的自我認知駕馭著我們許多的行為。
為了使自己覺得有價值,他們什麼都做得出來。
相互依存驅使我們從別人身上找到自己的自我認知,
而非從神身上。
負面情緒
在你試圖幫助的人不照你所要的方式回應,
或並不表示感激時、你若覺得被利用了,
你幫助他們的動機便可能只是為自己罷了。
或並不表示感激時、你若覺得被利用了,
你幫助他們的動機便可能只是為自己罷了。
以下的情緒表現可以使你警覺到自己正在以相互依存的角色來作用
1.失望
1.失望
一個相互依存者在情緒上最大的痛苦、
或許就來自於失望-你所期待、所努力耕耘的生活從未實現,
而你為之做牛做馬的這個人反過來敵對你
當然,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失落悲傷,
在這樣的失望之下若不感到受苦,就是一種沒有愛、非人性的表現。
但是,
相互依存者常以某種方式去找尋那些最終總以失望結束的關係
2.罪惡感
或許就來自於失望-你所期待、所努力耕耘的生活從未實現,
而你為之做牛做馬的這個人反過來敵對你
當然,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失落悲傷,
在這樣的失望之下若不感到受苦,就是一種沒有愛、非人性的表現。
但是,
相互依存者常以某種方式去找尋那些最終總以失望結束的關係
2.罪惡感
我們堅持努力去幫助別人的理由之一,
就是覺得對他們的失敗有責任。
當然,有時我們的確應該有罪惡感。
如果我們做錯了事,我們的良知會告訴我們。
我們需要向神認罪,並接受祂的赦免。
另外卻有些情況,我們會經驗到假的罪惡感,
也就是我們覺得做錯了,其實並沒有。
不恰當的罪惡感就出現於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事情發生時。
沒有處理的罪惡感會產生自我憎恨與羞恥感。
這樣的想法與情緒,
會驅使我們試著更努力去幫助某個不願被救助的人。
3.憤怒
就是覺得對他們的失敗有責任。
當然,有時我們的確應該有罪惡感。
如果我們做錯了事,我們的良知會告訴我們。
我們需要向神認罪,並接受祂的赦免。
另外卻有些情況,我們會經驗到假的罪惡感,
也就是我們覺得做錯了,其實並沒有。
不恰當的罪惡感就出現於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事情發生時。
沒有處理的罪惡感會產生自我憎恨與羞恥感。
這樣的想法與情緒,
會驅使我們試著更努力去幫助某個不願被救助的人。
3.憤怒
當失望與罪惡感沒有被適當的解決時,就會導致憤怒。
我所指的不是合理的憤怒。
發生在期待未能實現時,
相互依存者覺得他們失去某樣有價值的東西。
當這種憤怒被壓抑時,會導致不斷在生氣的感受。
相互依存與性成癮
我所指的不是合理的憤怒。
發生在期待未能實現時,
相互依存者覺得他們失去某樣有價值的東西。
當這種憤怒被壓抑時,會導致不斷在生氣的感受。
相互依存與性成癮
成長在一個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裡,
可能導致你選擇一個或多個相互依存的角色,
目的在於幫助別人,並為處境帶來平衡。
互相產生關聯的兩種方式
可能導致你選擇一個或多個相互依存的角色,
目的在於幫助別人,並為處境帶來平衡。
互相產生關聯的兩種方式
1.沒有解決的失望、罪惡感、憤怒
會導致自我憎恨與羞恥感。
許多性經驗便能提供我們快速的情緒轉移
2.相互依存的角色將真正的你隱藏起來
在十一章中,我們會看到,
保持純潔之鑰就是建立親密、開放、真誠的友誼。
如果我們與人的關係就像演員在扮演角色一般,
他們就永遠看不到真實的我們;
他們也就永遠不可能幫助我們以健康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痛苦。
尋求出路
會導致自我憎恨與羞恥感。
許多性經驗便能提供我們快速的情緒轉移
2.相互依存的角色將真正的你隱藏起來
在十一章中,我們會看到,
保持純潔之鑰就是建立親密、開放、真誠的友誼。
如果我們與人的關係就像演員在扮演角色一般,
他們就永遠看不到真實的我們;
他們也就永遠不可能幫助我們以健康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痛苦。
尋求出路
面對你目前的問題,不要從過往的歲月中找人來怪罪,
乃是要試圖了解為什麼你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這樣你才可能比較容易改變。
當你開始發現你相互依存的傾向時,
可以採取兩個步驟,開始對付這種傾向
1.放手
乃是要試圖了解為什麼你會是現在這個樣子,
這樣你才可能比較容易改變。
當你開始發現你相互依存的傾向時,
可以採取兩個步驟,開始對付這種傾向
1.放手
相互依存行為之所以那麼難克服,
原因之一
就是我們會感覺到需要緊抓並控制住人,才能讓他們變好。
緊緊抓住似乎是一件很安全的事。
你無法拯救還未準備好被拯救的人。
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放手,並信靠神會看顧他們。
藉著放手,這位父親實際上加速了他的復原。
如果你把生命專注於嘗試拯救別人,你就需要放手。
要繼續不斷地愛他們,但是停止控制他們的行為;
信靠神在他們生命裡做工。
放手並不代表你贊同他們的行為,當然也不意味著你不關心。
而是,你不再讓自己試圖以控制他們的生活來糾正別人。
2.發現新的你
原因之一
就是我們會感覺到需要緊抓並控制住人,才能讓他們變好。
緊緊抓住似乎是一件很安全的事。
你無法拯救還未準備好被拯救的人。
你所能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放手,並信靠神會看顧他們。
藉著放手,這位父親實際上加速了他的復原。
如果你把生命專注於嘗試拯救別人,你就需要放手。
要繼續不斷地愛他們,但是停止控制他們的行為;
信靠神在他們生命裡做工。
放手並不代表你贊同他們的行為,當然也不意味著你不關心。
而是,你不再讓自己試圖以控制他們的生活來糾正別人。
2.發現新的你
既然相互依存行為是根植於你的原生家庭,
醫治過程的一部份便包括:
認知到自己不再需要以那些學到的角色來運作了。
根據我對聖經的了解,神並沒有要我們去拯救任何人,
祂親自拯救人,我們只是受召順服祂,
信靠祂去接觸別人的生命。
要克服相互依存的角色,不僅得了解我們目前的行為發展,
我們不正確的自我認知就是驅使我們去拯救人的動力。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自我認知,一個給予我們安全感的身份。
一個健康的自我認知開始於我們與神的關係。
想一想
醫治過程的一部份便包括:
認知到自己不再需要以那些學到的角色來運作了。
根據我對聖經的了解,神並沒有要我們去拯救任何人,
祂親自拯救人,我們只是受召順服祂,
信靠祂去接觸別人的生命。
要克服相互依存的角色,不僅得了解我們目前的行為發展,
我們不正確的自我認知就是驅使我們去拯救人的動力。
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自我認知,一個給予我們安全感的身份。
一個健康的自我認知開始於我們與神的關係。
想一想
1.在「功能不健全家庭剖面圖」中,
哪一個角色最能描述你?你發現自己如何扮演那個角色
哪一個角色最能描述你?你發現自己如何扮演那個角色
2.哪一個相互依存的破壞性行為是你有時會做出的行為?
在最近的哪個事件當中,你做了其中哪一項破壞行為
在最近的哪個事件當中,你做了其中哪一項破壞行為
3.你最掙扎於哪一種負面情緒?你如何試圖控制它?
4.相互依存如何影響男人的性成癮
5.處理我們相互依存的角色,有哪二個步驟?
你要如何開始實行這些步驟?
你要如何開始實行這些步驟?
待續........第七章-選擇自己的主人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