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生家庭帶來的一切會大大的影響一個人,
從這也可以更了解原生家庭為何會帶來影響,
盼對大家能有幫助了解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第六章  你的原生家庭

大部份的人在年輕時便學到某些特定角色,
其中部份是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
由一個功能不健全的家庭所製造出來的
(所謂功能不健全,我的意思是未能按照神所命定來發揮功能的家庭),
我所指的是我們在成長當中所採取的相互依存角色。

家庭相簿
我們如何成為相互依存者?
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學會一些不成文的規矩,
以此與別人建立關係。
在功能不健全的家庭中長大的小孩,
懂得如何回應家裡主要的壓迫者。

在某個家人上癮之前,這個家是平衡的。
當平衡點移位時,每個家庭成員都會感覺無法忍受這種不平衡,
每個人都會適應引起移位的壓力,
以此嘗試控制情況、恢復平衡。
只要壓力存在,家庭成員便隨時處在要去應付壓力的狀態中。
長時間以後,家裡的每個成員都會扮演相互依存的角色。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裡,每個人會在不同的時刻扮演不同的角色。
在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裡,相互依存的角色為我們完全定了型。
同時,我們將自己真正的身份隱藏在帶給家庭平衡的角色之後,
但這個平衡其實是扭曲的。
功能不健全的家庭裡的小孩長大之後,
雖然不再與原本的壓力來源有直接的關係,
還是會繼續扮演他們的角色。
但是,雖然這些角色曾經好像有幫助,最終會變得有破壞性。
 
大眾英雄
如我前面提到的,在成長過程中,我成了家裡的丑角,
但我還扮演了另一個角色,那就是家庭英雄。
我並不知道自己擔負了一個相互依存的角色。
我當然不覺得自己有問題;
相反地,我把自己看成一個能幹又有競爭力的人。

我被驅使去幫助我認為大有潛力的人,
幫助那些我以為若沒有我,就不可能成功的人。
我執意要做一個幫助他的人,使他成為應該成為的樣子。

到底誰是受害者
一個相互依存者會一再地成為迫害者兼受害者
卡柏曼把相互依存者的角色比做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首先,我們拯救人
然後,當他們不照我們想要的方式回應時,我們便生氣而迫害他們
最後,我們覺得被利用,其結果是我們被嘗試拯救的人責罰,
反覆成了受害者。

教會中的相互依存
我確信教會有助於養成相互依存的關係。
有時我們甚至無意中訓練人成為相互依存者。
我們教導-正如我們應該的-說,自我犧牲是愛的最高形式。
問題是,
人們學會如何做出慈愛犧牲的行動,實際上卻沒有去愛。
相互依存者事實上是在幫助自己;
他們享受拯救他人時那種擁有能力的感覺。

被拯救的人若不照所期待的回應時,會怎麼樣呢?
相互依存者會變得很生氣,他們覺得被利用了。
於是他們施行迫害,最後自己成為受害者。
我們很容易忘記:拯救人是神的事情。
我們只是與人分享祂的愛;
我們只是在幫助那些願意為自己負責任的人。
若不經驗到自己卑劣抉擇的痛苦後果,大部份的人都拒絕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ooldani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